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首页 活动报道 查看内容

依法战“疫”,“两法一条例”学习宣传(一)

2020-3-5 16:37| 发布者: 张雪琪| 查看: 1528| 评论: 0

依法战“疫”,“两法一条例”学习宣传(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的讲话精神,将我市抗击疫情的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按照通辽市普法工作专项组办公室文件通普法办〔2020〕2号文件要求,根据通辽市文旅广电局工作部署,通辽市图书馆于2月11日起,陆续在微信公众号推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简称“两法一条例”)学习宣传,旨在积极引导全社会树立树牢法治意识,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本期学习宣传内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 根据2013年6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十二部法律的决定》修正)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传染病预防

  第三章 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

  第四章 疫情控制

  第五章 医疗救治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九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制定本法。 

  第二条 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第三条 本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可以决定增加、减少或者调整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以公布。 

  第四条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需要解除依照前款规定采取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常见、多发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可以根据情况决定按照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管理并予以公布,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监督管理体系。 

  第六条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传染病防治工作。

  军队的传染病防治工作,依照本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主管部门实施监督管理。 

  第七条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传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以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

  医疗机构承担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承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工作。 

  第八条 国家发展现代医学和中医药等传统医学,支持和鼓励开展传染病防治的科学研究,提高传染病防治的科学技术水平。 

  国家支持和鼓励开展传染病防治的国际合作。

  第九条 国家支持和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有关制度,方便单位和个人参与防治传染病的宣传教育、疫情报告、志愿服务和捐赠活动。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组织居民、村民参与社区、农村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活动。

  第十条 国家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教育的公益宣传。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和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教育。

  医学院校应当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对在校学生以及其他与传染病防治相关人员进行预防医学教育和培训,为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其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知识、技能的培训。

  第十一条 对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因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助、抚恤。 

  第十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不得泄露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因违法实施行政管理或者预防、控制措施,侵犯单位和个人合法权益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诉讼。 

  第二章 传染病预防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开展群众性卫生活动,进行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防治意识和应对能力,加强环境卫生建设,消除鼠害和蚊、蝇等病媒生物的危害。 

  各级人民政府农业、水利、林业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指导和组织消除农田、湖区、河流、牧场、林区的鼠害与血吸虫危害,以及其他传播传染病的动物和病媒生物的危害。 

  铁路、交通、民用航空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消除交通工具以及相关场所的鼠害和蚊、蝇等病媒生物的危害。

  第十四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公共卫生设施,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对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置。 

  第十五条 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需要,制定传染病预防接种规划并组织实施。用于预防接种的疫苗必须符合国家质量标准。 

  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儿童的监护人应当相互配合,保证儿童及时接受预防接种。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第十六条 国家和社会应当关心、帮助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使其得到及时救治。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 

  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前或者在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该传染病扩散的工作。 

  第十七条 国家建立传染病监测制度。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国家传染病监测规划和方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国家传染病监测规划和方案,制定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监测计划和工作方案。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以及影响其发生、流行的因素,进行监测;对国外发生、国内尚未发生的传染病或者国内新发生的传染病,进行监测。 

  第十八条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规划、计划和方案; 

(二)收集、分析和报告传染病监测信息,预测传染病的发生、流行趋势; 

(三)开展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理及其效果评价; 

(四)开展传染病实验室检测、诊断、病原学鉴定; 

(五)实施免疫规划,负责预防性生物制品的使用管理; 

(六)开展健康教育、咨询,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 

(七)指导、培训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开展传染病监测工作; 

(八)开展传染病防治应用性研究和卫生评价,提供技术咨询。 

  国家、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传染病发生、流行以及分布进行监测,对重大传染病流行趋势进行预测,提出预防控制对策,参与并指导对暴发的疫情进行调查处理,开展传染病病原学鉴定,建立检测质量控制体系,开展应用性研究和卫生评价。 

  设区的市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传染病预防控制规划、方案的落实,组织实施免疫、消毒、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负责本地区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常见病原微生物检测。 

  第十九条 国家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警,根据情况予以公布。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 

  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传染病预防控制指挥部的组成和相关部门的职责; 

(二)传染病的监测、信息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 

(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在发生传染病疫情时的任务与职责; 

(四)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的分级以及相应的应急工作方案; 

图书馆简介| 版权信息| 交通地图| 人才招聘| 联系我们

通辽市图书馆版权所有@2014

联系地址:经济开发区柳荫路东段,碧桂园凤凰酒店东1.1公里 邮政编码:028000联系电话:(0475)8833755 8833788馆长邮箱:nmgtlstsg@163.com

技术支持:今日通辽网

蒙公网安备 15050202000202号

蒙ICP备14002767号
返回顶部